
朝鮮旅游記之游客眼中的朝鮮人
--------------------------------------------------------------------------------
來源:丹東朝鮮旅游網 日期:2012年04月28日
中朝兩國友誼牢不可破,兩國人民兄弟情深,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教育。我很自然也帶著這樣的情感,希望在朝鮮實地找尋中朝友好的印記,體察今天的朝鮮人對中國人是否有特殊的感情?延續了半個世紀的兄弟之情能否像朝鮮痛恨“美帝國主義”那樣依舊深入人心?
答案很快在與朝鮮人的接觸中得出,他們對中國人的心理情感,遠比我想象的復雜。朝鮮人對中國人很友好,但這份彬彬有禮是一視同仁的,并沒有區別于其他國家的任何禮遇,包括對美國人和日本人(盡管朝鮮人認為,現在他們的敵人的排序是:美國,李明博,日本)。
良好的教育和國民素質使外國人接觸到的每一位朝鮮人都熱情,友善,善于傾聽。他們非常明白“來的都是客”,無論敵國,還是友邦,都無關政治,以禮相待。對于朝鮮這個自尊心極強的民族,“窗口形象”意識貫徹得相當徹底,他們會以飽滿的熱情,國際化的服務標準展現自己的國家,因為他們知道來訪者或多或少都帶著窺探心理。
就像80年代中國還實行的內外有別的價格,外賓是朝鮮創匯的生力軍,不只飲食價格有天壤之別,處處都激勵外國人消費。參觀地朝鮮人基本全免費進入,外國人都要5歐元左右的門票。一次我試探著問翻譯小崔:“中午沒時間吃飯了,能不能去你們的飯館買幾個盒飯?”小崔一本正經的看著我:“那怎么行?那些便宜的是給我國人民的,這是我們的優越待遇,你們是外國人啊,不能吃便宜的。”
于是我們又被“一視同仁”地帶進了涉外餐廳花歐元,一桌豐盛得一塌糊涂的大餐。
但有一點我想說,我們接觸到的朝鮮人,無論是翻譯,導游,服務員,司機,行人,老師,解說員等等,他們都渴望交流,耐心傾聽,樂于助人,對于我這個混居于節奏飛快的都市的人來說,這已不多見了。
朝鮮人對中外賓客平等對待,可能并不會引起太多中國人注意。因為如今在海外旅游或訪問的中國人早已揚眉吐氣,從著裝,談吐到消費都透著底氣,一種由內到外的優越感散發得極其自然。難怪身邊的朝鮮人眼中時常透出好奇,自尊和距離,畢竟和浴血奮戰,同一個戰壕的兄弟們今非昔比,相差甚遠。
除了中國無償援建的工廠,農場之外,他們也不大愿意談及中國持續不斷的經濟和實物援助。朝鮮人生活用品,如服裝,家電,化妝品,飾物等也大量普及中國產品,他們欣賞這個龐然的迅猛發展的鄰居,但不借鑒。包括外界所預估的朝鮮將像越南一樣效仿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并沒有得到印證。朝鮮的確在改革,但絕不提開放。
這并不意味著朝鮮人忘卻歷史,和他們聊中國的今天遠沒有和他們重溫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更興致盎然,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也溢于言表,他們似乎更愿意沉浸在那時侯的朝中關系中。朝鮮人民對已故領導人金日成主席無比熱愛,加之中朝兩國第一代領導人的親密無間,奠定了朝鮮人民對往昔的真摯懷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戰場上并肩作戰的感人事跡,朝鮮人不比中國人知道的少。至今在學校課堂,歷史博物館,軍人的教育和普通民眾的印象里,中國人民志愿軍都有無比崇高的地位。
朝鮮有大大小小幾十個志愿軍烈士陵園,最為重要的一個是停戰協定簽署后的第二年(1954)開始興建的,位于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青松掩映下130多位志愿軍戰士長眠于此,其中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
陵園很靜,縷縷陽光透過密密的松枝照射下來,沒有任何荒蕪的感覺。雖然園中沒有見到任何工作人員,但看得出來,陵園維護得非常整潔肅穆,讓人可以在此靜靜憑吊。朝鮮人也清晰地表達:只要朝鮮人們在,烈士陵園同在!
有關遷墓回國的討論也一度在中國熱過,身處此地,不愿再驚擾這里的一絲一毫,因為安息地很寧靜且有尊嚴。但如果朝鮮的局勢再度不穩,甚至歷史重演,維持眼前的一切將不是人力可為。
朝鮮,鮮有人健忘,但如何做到中朝友誼世代相傳,有深厚的根基還不夠。